用最专业的眼光看待互联网
立即咨询刀枪剑戟、斧钺钩叉,冷兵器种类繁杂多样,足以让人写出厚厚的三大卷。那么,倘若穿越回古代,成为一名军人,且能在军队系统内随意挑选武器装备,又该作何抉择呢?本文咱们就着重聊聊古代士兵是如何挑选兵器的。
01
刀盾
在古代战场挑选肉搏冷兵器时,有一项身体条件至关重要,那便是身高。
常言道:“一寸长,一寸强;一寸短,一寸险。”
身材高大之人,手臂自然也更长,攻击范围先天就比他人更为宽广。兵器长度所带来的优势,甚至比徒手格斗中的体重优势还要显著。
在兵器高手手中,哪怕武器仅仅长一寸,也能巧妙利用长度优势将敌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。倘若身高臂长具有优势,那就应当优先考虑刀盾或者剑盾组合。
因为兵器越短,手臂长度差所带来的优势就越为突出。一般单手刀剑刃长大多在70至80厘米上下,如果一方手臂拥有15厘米的长度优势,那就近乎相当于有了20%的长度优势,这是武器更新换代或许都难以填补的巨大差距。
当然,更为关键的是还能拥有一面盾牌。甲胄和盾牌的作用众人皆知,一面盾牌能够极大地提升士兵的生存几率。
公元前418年的曼丁尼亚战役,鉴于双方均为希腊的重装步兵,在对垒时谁也难以轻易击败对方。一方难以支撑后,又因双方皆为行动迟缓的重兵,无力追杀败兵。结果,一场投入3万人的大战,胜利方拉科代蒙仅仅损失300人,败方阿戈耳联军也不过损失1100人罢了。
BALLBET贝博并且,依据兵器领域的不完全统计,其他肉搏兵器对抗长枪时,胜率往往连二成都难以企及,但倘若装备了盾牌,运气好的话能达到四六开。所以,盾牌在清代与甲胄一样,也是被禁止的。
虽说刀盾有着强大的实战功效,但也存在自身难以攻克的难题。刀盾的使用对于新手极为不友好,单手挥舞刀剑对腕力和指力的要求颇高。
传统武术有“月棍年刀”的说法,然而单刀是单刀,刀盾是刀盾。刀盾本质上属于双持兵器,需要兼顾双手的协调性,完全掌握的难度远超单刀。更为棘手的是,盾牌往往比刀剑沉重,可还得用惯用手去握持刀剑,非惯用手拿盾牌。
按照戚继光《练兵实纪》的记载,一面藤牌重5斤,大致相当于如今的3公斤,而一把单手刀的重量通常在1公斤以内。
用灵活性与力量都相对较弱的非惯用手,去使用更为沉重的盾牌,怎么看都极为不合理,这就致使实战中众多新手使用刀盾时只想防御而忘却攻击,结果不仅无法及时防御,更谈不上展开反击,只能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。
但盾牌的防御面积毕竟有限,正常情况下谁会一个劲儿地攻击盾牌呢?肯定是寻找机会攻击暴露在盾牌之外的肢体,诸如腿脚之类。
而新手往往会被盾牌所营造的虚假安全感所迷惑,意识不到自身哪些部位暴露在外,缺乏应有的保护。刀盾的正确打法是“盾找刀,刀找人”,用盾牌封堵对方的武器,同时为自己的武器创造攻击机会,杀伤敌人。
在战阵之中,士兵还需兼顾阵列的完整,配合队友,掩护队友,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刀盾兵对士兵素质的要求。因此,能够熟练运用刀盾剑盾阵列的古代军队,如罗马军团、维京海盗等,无一不是历经磨砺的精锐之师。
02
长枪
倘若身高方面不占优势,那就不要选择刀盾了,转而选择长枪为宜。因为对于4至5米长的长枪而言,即便手臂长度相差20厘米又能有多大影响呢?
长枪之下,众生平等。长枪上手颇为迅速,练习一个月左右基本就能掌握拦、拿、扎等几个基本动作,勉强可以上阵杀敌了。而且凭借其长度优势,甚至有可能戳死对面那些练习了一年刀法却未携带盾牌上阵的敌人。
故而明代《手臂录》才会说:“枪乃诸器之王。”
以朱祁钰长枪的威力击败一等枪矛兵,作为最后被淘汰的冷兵器兵种,长枪足以彰显其优势所在。诚然,有“一辈子枪”的说法,但这并非是长枪入门困难,而是使用长枪的人竞争太过激烈。
长枪入门实则不难,再怎么吹嘘,它也不过是在长木杆上加装一个锐利的枪头罢了,使用技法相通,棍棒训练一个月能够掌握,长枪没理由不行。但初步掌握与精通完全是两码事。
长枪作为战场上最为常用的武器,竞争异常激烈。在战场上,若不想被杀,就只能不断提升自己。双方皆身着齐全的甲胄,都手持四五米的长枪,想要战胜敌人,就必须精研长枪的使用技巧。
于是,长枪兵便出现了大规模的行业内竞争,所有人都开始钻研技巧、抠细节,挖空心思地想要超越他人,这一钻研往往就是一辈子的高强度竞争。再加上长枪这一武器本身的特性,将其使用技巧推到了其他兵器难以企及的高度。
例如“拦”和“拿”这两个防御动作,如果运用不好,两根杆子搅在一起,就会出现欧洲常见的“推杆”情况,谁也奈何不了谁。但若是运用娴熟,不仅能将敌人的杆子磕开,还能使自己的杆子弹回来,枪尖直逼对手,一招便能取人性命。
传统武术讲究“松活弹抖”的劲道,大枪便是在训练对长杆的控制力,入门容易,精通却极难。
03
锤子
刀剑与长枪乃是冷兵器战场上最为常见且实用的兵器。十八般兵器种类繁多,但如同武士刀一般,大多只适用于民间的技击较量,真正适合战场的其实也就寥寥几种。
像双手刀剑,还有偃月刀及钩镰枪这类长杆格斗兵器,都是为那些具备武术天赋的猛将所准备的,对于一般士兵并无过高要求。
至于很多人心中的破甲神器锤子,其实也无法作为主要武器使用,原因很简单——太短了。
战锤确实是经久不衰的冷兵器,形式丰富多样,但常规的单手锤类武器重量很少超过3斤,长度大多也就在60厘米左右。这个长度的武器,充其量也就是用来敲敲闷棍,倘若正面对阵,还未进入攻击范围,就可能被人一枪戳死或者一刀砍死。
而且它的破甲能力也较为有限,铠甲都是有内衬的,战锤的钝击伤害确实比刀砍要强一些,但有内衬吸收冲击力,实际造成的伤害未必比不穿铠甲时打一拳高多少。想要致命,必须实实在在地击中要害部位才行,而在战场上,这样的机会并不多,欧洲战锤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。
锁子甲时代,单手锤的锤头还比较大,等到板甲流行起来,单手锤反而变小了。在如今的全甲格斗比赛中,单手锤也是被允许使用的,只是重量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,反而是常见的刺击被禁止了,由此可见,战锤对于身着铠甲的目标来说,算不上太过危险。
04
弓和弩
正所谓“大将压后阵”,宋代《翠微北征录》里提到:“臣闻军器三十有六,而弓为其首。武艺一十有八,而弓为第一。”
古代军队除了肉搏冷兵器之外,还有远程冷兵器——弓和弩。你说还有标枪?实际上,那东西在东西方一般都喜欢配备给刀盾兵。那么,如果回到古代当兵,是选择当弓兵,还是当弩兵呢?
这就得从技术层面来加以分析了。从结构上看,弩就是在纵向的弩身上安装一张横放的弓,在西方,弩也被称为十字弓。弩身上还有个弩机,能够固定弓弦,具备待击发的功能。瞄准的时候,不仅无需费力拉着弓弦,还有望山辅助瞄准,射击精度也有了保障。
因此,相较于弓,弩操作简便,上手速度快。而一名合格的弓手,则需要长年累月的刻苦练习。据记载,弓术在英国原本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,每个肢体健全的壮年男子在周日做完弥撒后,都要集中到教堂附近练习弓术,否则会被处以罚款。
一名优秀的英格兰长弓手需要十年以上的练习,甚至练到脊柱变形。而游牧民族之所以难以对付,就是因为他们自幼便开始训练骑射之术,皆是优秀的骑射手。而弩手只要不傻不瞎,能够正常操作弩机就行。而且由于弩弦被卡住,不必费力拉持,弩的拉力可以做得很大,甚至远远超过弓。
汉代常用的六石弩拉力能达到约360磅。而玩传统弓,能拉开150磅的都算是凤毛麟角的高手了。
按照《翠微北征录》作者华岳的说法,120磅以上的步弓和100磅以上的马弓都是没有实战用处的“废物”,如此大的拉力,普通人根本难以控制。步弓的拉力应该在80磅至100磅,马弓的拉力应该在70至90磅才有实战价值。
当然,大磅数的弩一般是蹶张弩和腰张弩,需要借助腰力和双腿的力量上弦,如果实在不行,还可以找人帮忙。欧洲还出现过杠杆弩、绞盘弩等。
不过,威力大的代价就是射速缓慢,一名合格的长弓手每分钟能够进行12次精准射击,而绞盘弩可能一分钟只能发射1次,说它慢得如同乌龟爬行也不为过。
所以总体而言,弓弩各有优势,因此谁也无法完全取代谁,但弓手可以转行做弩手,弩手却很难成为优秀的弓手。弓兵和弓都很有价值,弩兵则只有弩比较重要。因此,在防护配置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。
著名的宋代步人甲就分为三种,枪手甲、弓手甲和弩手甲。枪手甲防护最佳,下限是53斤,弓手甲的下限也有47斤,到了弩手甲下限就只有37斤,属于防护精简的版本,而且这种精简是显而易见的。
对此,《翠微北征录》中的解释是:弩手甲不能太紧,要宽松一些,甲裙的长度也要短。
显然,将军们认为对于弩兵而言,防护方面可以适当让位于灵活性和机动性。从战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,这样的安排并无不妥,但若是那个被安排的人,可能就不会觉得美好了。
所以,远程武器最好还是选择弓兵,当然,这说的是野战,如果是守城战,又有谁能拒绝一把上好弦的强弩呢?
选择兵器其实和求职颇为相似,种类虽然繁多,但真正备受青睐的也就那么几类。有的看重天赋,工作压力大但稳定且收益高;有的入门简单但竞争激烈,压力颇大;有的门槛高但能够适应各种场景,稳定且灵活;有的容易上手,但缺乏保障,更适合作为兼职。
事实上,战场上没有闲人,也没有哪种武器是多余的,究竟选择哪样,还是要看自己更擅长什么。
【文本来源@冷兵器研究所的视频内容】
地址:漳平市涝黎河217号